深入推进改革创新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对于哲学理论而言,语言的有限性特别容易被哲人意识到,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便是。
在谈到佛法的时候,证严法师多次提到行经二字: 慈济乃入世志业,是行经而非念经。伦理道德的根本精神,在于‘安分守己。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自杀所犯的罪业有三:一、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又说: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2] 参见《证严法师思想体系探究丛书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56。又《中庸》云:诚者,物之终始。
把孝行提到立身行道的高度,这在佛教伦理中实不多见。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一中央与四方结合而产生的方位结构,如葛兆光所说:延伸到社会领域,就会成为中央帝王领属四方藩臣的政治结构的神圣性与合理性依据。
他生根在他所照料的土地上,人的心灵在乡村中发现了一种心灵,存在的一种新的土地束缚,一种新的感情自然出现了,敌对的自然变成了朋友,土地变成了家乡,在播种与生育、收获与死亡、孩子与谷粒之间产生了一种深厚的因缘。那么,就美学被定义为感性学而言,时空问题在根本上就是美学问题。更进一步看,空间问题所关乎的,其实是如何构建一个可居的精神家园、实现自我安顿的安居问题。皇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如果说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那么,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先哲们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
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 一门智慧之学 两位不同时期的西方思想家按照西方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得出了中国没有哲学的结论。一个人知了就要去行,不能知归知,行归行,把知行分作两截。中国经典诠释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述而不作以述为作,其诠释准则就是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2.从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际和谐之学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构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并且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是生命之学、智慧之学。3.从人的身与心(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身心(形神)平衡之学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是整体的存在,是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如果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和对立起来,要么追求精神的幸福,要么追求肉体的快乐,就不是完整的生命或人生。当今西方社会,已经表现出了对中国哲学的极大兴趣,曾经在西方社会持续时间长达两百年的中国热再次出现。由此引发了前段时间中国学术界一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如果说古希腊哲学要靠苏格拉底才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了人间,那么中国哲学则是从人间逐渐向天上延伸,但始终没有离开人间。但光讲内圣还不够,内圣只是局限于个人,内圣还要转化为外王,转化为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显而易见,西方哲学模式并不是评价一个民族有没有哲学思想的唯一尺度和标准。两百年以后,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也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智慧。如今,这些概念大部分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5.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知行合一之学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一般说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与外界对象和事物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是认识之知。二是本体论方面的范畴,如有无、体用、一多、本末、动静、形神、因果、虚实等。中国哲学的智慧往往是超时空的,没有国界的,具有普世价值,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中国哲学就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几千年的发展,留下了中华民族一串串智慧的印记。
在传统哲学看来,内圣是非常重要的,内圣是基础。中国传统哲学的各家各派均以内圣外王作为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理想目标,除了儒家外,墨家、法家的内圣都注重道德修养,其外王则是指建功立业。
道家、佛教的内圣是追求一种超越而自由的精神境界,其外王则是指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知行合一是由天人合一推演而来,它阐明的是做人的学问。
由于诠释者对经典的不同理解,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这种注疏阐发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都是围绕先秦时期的各种经典及提出的概念、命题来进行的。在中国传统哲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概念和范畴被不断地运用、充实、丰富,并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內容,使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特点。
作为国家来说,在财富分配方面要尽量做到平均,使各利益集团之间不至于发生大的矛盾冲突。智慧是浓缩了的思想,是思想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智慧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确实决定着一个人思想认识的高低和行为的方式。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和范畴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必然都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判断(命题)、推理组成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哲学也不例外。
6.从经典原著与思想体系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经典诠释之学 中国哲学的思想大厦是建构在对经典诠释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现象就是中国哲学的同心圆现象。这些概念和范畴凝结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的中国哲学,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什么是外王?外王就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天下。
西方社会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古老的东方,转向了中国哲学和文化,就是希望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养分,以达到与西方文化互补的目的。中国哲学表面上看起来枯燥难懂,抽象无用,其实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高超智慧,蕴含着无穷的哲理,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之学。
说到底,它是要告诉人们一种方法,让人们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这里所说的知,主要是指德性之知。五是人生道德方面的范畴,如仁、义、礼、智、信、诚、心、性、情、欲等。所谓行,也不是人们所说的社会实践,而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践履。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一之学 在传统哲学看来,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中国经典诠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四库全书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文献是解经之作,可以说,在两千年中,中华民族的知识精英们集中智慧用力于经典的诠释。
传统哲学就是要在各种名缰利锁的诱惑包围下,使人能够超越外在的诱惑,回归到自我,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以达到性命双修、神形俱养、身心并育的目的,这一特征在传统养生学、中医学、音乐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关注和探讨了天人合一问题,董仲舒提出了天人相与说,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说,张载、王夫之提出了天人一气说,朱熹提出了天人一理说,陆象山、王阳明提出了天人一心说,等等。
4.从人的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的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是内圣外王之学 什么是内圣?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则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